近代,張姓人群主要分布在中國腹地黃河、長江流域,此不詳述,F將張姓在邊遠地區的分布概況作一簡要介紹。
在位于東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兩省,就居住人口而言,張姓是屬人口較多的姓氏。浙江的嵊縣、寧海、余姚、江山等地,張姓人居住較為密集,族眾人多,影響較大。福建的福州、廈門以及長汀、寧化的客家民系中,張姓人較多。
五嶺以南廣東省的張姓民眾,多為唐宋時代從福建、江西、湖南等地遷去的客家人。居住比較集中的地區有韶關、南雄、蕉嶺、梅州、大埔、興寧等地。
西南地區的云南省的少數民族中有不少人姓張!巴了緩埿铡本褪前鬃、彝族、哈尼族中的張氏,主要分布在保山、祥云、洱源、大理、元陽、北勝、開遠、南華、騰沖等地。
東北三省的張姓人群大多是從內地遷去的漢族人,也有滿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其中張姓在遼寧分布較為密集。沈陽、遼陽、岫巖、綏縣、錦縣、興城、朝陽、錦州、肇源等地,是張姓居住較集中的地區。
在我國臺灣島的臺北、彰化、嘉義和高雄等地,有很多張姓居民。從清初到20世紀中葉,不少張姓人從福建、廣東、江蘇、浙江等地遷居臺灣。因此,張姓成為臺灣的大姓之一。依1995年估計,臺灣地區張姓人口有1455000人,臺灣向來有“無張不成鄉”的諺語。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也有不少張姓居民。
在我國的少數民族中,滿族、回族、蒙古族、朝鮮族、白族、苗族、彝族、瑤族、黎族、壯族、侗族、高山族、阿昌族、藏族、土家族、布朗族中,都有張姓人群。
旅居國外的張姓人士,以東南亞地區為最多。如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等地,都有不少張姓僑民。其遷徙年代有的已經很久遠。
在近代,中國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封建宗法制度的殘余基本被掃除。宗族組織在我國大陸已不復存在,小家族成為社會的細胞。近年來,在河南、山西、福建、廣東等省的一些地區,成立了張姓研究會,開展張姓源流和張姓名人的研究活動,有些地方又重新續修張姓家譜。一些海外華僑也回國尋根問祖。在臺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及東南亞等地區,仍有不少張姓宗親會、聯誼會存在,并開展一些活動。在臺灣地區的7市18縣中,除邊遠的臺東縣及連江縣馬祖兩地外,均有宗親會組織。他們以一縣市為單位,張廖簡聯宗,僅張廖、張簡聯宗,或各姓單獨,或跨縣市,不拘形式,規模不等。1994年3月13日臺灣省張廖簡宗親會正式成立。宗親會又橫向組成青年會、婦女會、烹飪會、插花會、茶藝會、上風舞會、各種樂器研習會、各種體育會、國術會等等,開展活動。
我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的專家依據 1982年我國人口普查資料統計,張姓人口有7800多萬人,是當代中國的第三大姓。
張姓起源 關于“張”字 張是一個象形字,整個樣子像一個張弓欲射之人。張,繁體字作眼,由弓和長左右相合而成,張姓人在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姓氏時,都說成“彎弓張”,可見他們是十分看重其姓氏構件中的“弓”的。從文字學上來看,“弓”對于“張”字實在也是處于核心地位的。
在甲骨文中還沒有發現張字,但金文及石刻文中卻有很多,其寫法也各不相同。這些張字雖然寫法各異,但卻有一個基本的特點,就是與弓、矢、長,尤其是與弓分不開,可以說沒有弓就沒有張。從字形的演變來看,張最早是弓與矢的聯合體。弓矢是自然而然聯用的,有弓就必然會有矢,不必再強調,因此后來矢就漸漸退出,而讓位于長,最后穩定為長弓的聯合體。長弓則表示這弓比一般的弓還要厲害,更有威力。
張字的意義很多,新版的《漢語大字典》計有21個義項,一般的字典皆作十余種,如夸張、張開、強、盛、張貼、看、望、擴大、布置等等,但這大多是后人引申而來的,最早的字書所記義項不多!墩f文解字》說:“張,施弓弦也。從弓,長聲!薄稄V雅·釋詁三》:“張,施也!绷硗膺有一層意思,見于《周禮·秋官》:“羅取鳥獸曰張!焙≡谧ⅰ顿Y治通鑒·漢明帝水平七年》中“勞勤張捕,非優恤之本也”時也說:“張,設也,設為機阱,以伺鳥獸曰張!
張姓來源主要有三: 一、出自黃帝之后,揮為始祖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边@支張氏是由黃帝直接傳下來的,最早發源于尹城國的青陽,目口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晉祠附近,其后望族也出于這一帶。
張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它起源于遙遠的傳說時代。據說張姓的始祖名“揮”,他是黃帝的孫子(一說是黃帝的兒子),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家,他發明了弓箭和網罟 (gu)。弓箭和網罟作為當時的新的生產工具,使人們可以獵取更多的鳥獸,捕撈更多的魚蝦,又能夠減少猛獸對自身的傷害。揮所在的氏族部落世代以生產弓箭和網罟為業,于是他的后裔就以“張”作為自己的姓氏。
張姓公認的血緣親祖黃帝是遠古傳說時代華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他以德經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選賢任能,嚴懲頑兇,開創了一個歌舞升平的盛世。
據《帝王世紀》記載,黃帝由其母有嶠氏女附寶感電而生!(黃帝)母曰附寶,見大電繞北斗樞星,照郊野,感附寶,孕二十四月,生黃帝于壽丘,長于姬水,有圣德,受國于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焙笕藫送蒲莩鰞煞N傳說。
一種傳說是:黃帝降生于天帝下凡之際,那時正是神農氏時代,神農的舅舅有個兒子名叫少典,他是有熊國(在今河南新鄭縣境內)的國君。當時少典族正與有嶠氏族互通婚姻。于是少典便娶有(蟲喬)氏的女兒附寶為妻。有一天,少典和附寶扛著木耜去田間種地,正走著,天空突然暗淡下來,頓時星斗滿天,和晚上一模一樣。這時,附寶抬頭仰視,只見上空有一道閃閃發亮的電光像蛇一樣不時繞著北斗七星旋轉,剎那間,四野罩上了一層濃郁的青光。不一會,附寶只覺得腹部有什么東西猛地一動,嚇得她大喊大叫,等少典急忙回頭詢問時,她卻說沒有什么。打那以后,附寶便懷孕了。自懷孕那天起,經過24個月,也就是在第三年的一天,附寶在新鄭西北的軒轅之丘(一說在山東曲阜),生下一個男孩。由于出生在軒轅,所以便給這個孩子起名為軒轅。傳說軒轅剛生下來就會說話,非常精靈。還在孩提時代,他看見人們在樹上構筑房子,便說:“把房子建筑在樹上既不方便,又不安全,如果蓋地上不是更好嗎?”不久,神農氏聞知黃帝這種見解,大不以為然。于是,黃帝便在地上蓋了一間房屋讓他看,神農氏這才信服了。
另有一種傳說:附寶與少典成親后不久,便遷徙到山東曲阜的壽丘。在一個初冬的夜晚,附寶獨自一人來到郊外散步,她仰望星空,思念故土之情油然而生,忽然間,天空出現一道銀白色的閃電,只見那閃電繞著北斗星中的樞星轉了幾圈,然后迅速地由天及地,很快消失了。這時,大吃一驚的附寶頓然感到身上有奇特的感覺。不一會,她才意識到自己受雷電感應而懷孕了。此后,經過24個月,于第三年冬季的一天,在壽丘生下黃帝。剛出生的黃帝,額骨隆起,形狀像太陽,而且面部有龍的相貌,其手足也似龍爪龍趾。更奇異的是,黃帝有四張臉,傳說這樣黃帝可以隨時隨地眼觀四面,耳聽八方,觀察、了解一切情況,以更好地相機行事。黃帝剛出生就咿呀說話,不久就會走路了。他十歲左右離開壽丘,到處拜師學藝,遍訪名山大川。
黃帝生活在原始氏族公社時代,當時中國大地的社會結構表現為氏族——由若干氏族組成的部落——由若干部落組成的部落聯盟。各氏族、部落及部落聯盟之間為了各自的利益常常發生戰爭,黃帝開始還只是姬姓部落的首領,在長期的征戰中,他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威信,最終完成了對其他各部落的統治,坐上了部落聯盟盟主的寶座。
對炎帝、蚩尤與刑天的戰爭是黃帝通向盟主道路上的三個里程碑。據文獻記載,黃、炎二帝本是同胞兄弟,《國語·晉語》:“昔少典娶于有嶠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異姓則異德,異德則異類!薄缎聲ひ嫒馈氛f:“炎帝者,黃帝同母異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碑旤S帝成為姬姓部落首領并開始興盛強大之時,炎帝部落已步入虛弱衰微之路,各氏族之間相互征討,暴虐百姓,而炎帝則無力平息戰亂,保護臣民,于是黃帝遂起而教民習用干戈,以征殘暴。結果,各氏族都前來朝拜并歸服于黃帝。炎帝乃遷居涿鹿(在河北涿鹿,一說在山西運城),但仍然大行無道,史稱“并兼無親,文無所立,智士寒心”(《逸周書史記解》)。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黃帝再次“振德修兵”,決定與炎帝在涿鹿進行決戰。據文獻記載,黃帝所率以熊、羆、狼、豹、軀、虎等為圖騰的各氏族部落聯軍揮舞著用(周鳥)、鵑、鷹、鳶等羽毛制作的戰旗,向涿鹿猛烈進攻,炎帝則退到城東一里的阪泉。經過血戰,黃帝方“誅炎帝而兼其他”,于是“天下乃治”。戰敗的炎帝部落被迫向南方和東方轉移,與長江流域的苗蠻集團犬牙交錯,漸趨融合。黃炎戰爭的勝利確立了黃帝對原屬炎帝勢力范圍的黃河中游地區的領導權,使他登上了中原各部落聯盟盟主(有稱“中央天帝”者)的地位。
當黃炎之戰結束,黃帝剛登上中央天帝地位之時,居住在黃河下游(即今山東及江蘇北部一帶)的九黎族首領蚩尤就率眾西進涿鹿城下,向新盟主提出了挑戰。九黎族是一個相當龐大的部族,他們英勇善戰,以蚩(一種毛蟲)尤(同蚍,即人腹中的長蟲)為圖騰。到黃帝時代,該部族出了一個有名的首領,人們就將其稱作蚩尤。蚩尤通曉天道,精明強干,長于戰事,史書中也把他描繪成超乎凡人的神明,說他人身牛蹄,四日六手,鬢發如劍戟,頭上長角。不僅如此,他還有“兄弟八十一人,并銅頭、鐵額、食沙石”,武猛異常。憑著強大的武力,蚩尤不斷向四鄰擴張,大有與黃帝分庭抗禮之勢。其時黃河中游一個以榆罔為首領的部落在受到蚩尤侵擾后,遂向黃帝求援,于是就引發了黃帝與蚩尤的涿鹿大戰。此次大戰對黃帝來說極為艱難,所謂“流血百里”,“九戰九不勝”,但最終還是取得了勝利。
在經過炎帝、蚩尤之戰而建立起一個強大的部落聯盟以后,黃帝把尋求治邦安民之道建立在遍訪天下賢明之士的基礎上。為此,他不辭艱辛,連續奔波,走王屋而受丹經,越鼎湖而飛流珠,登崆峒而問廣成,上具茨而事大隗,適東岱而奉中黃,人金谷而咨滑子,論導養而質玄素二女,精推步而訪山稽、力牧,講占候則詢風后,著體診則受岐伯、雷公,審攻戰則納五音之策,窮神奸則記白獸之辭。(《抱樸子》)足跡所及,“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雞頭。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
黃帝的巡游,一方面擴大了黃帝族的聲威與影響,從而使黃帝的勢力范圍日益拓展,《軒轅黃帝傳》所說:“帝所理天下,南及交趾,北至幽陵,西至流沙,東及蟠木!绷硪环矫媸裹S帝游歷之處的外族人民受到深深的感化,他們在黃帝仁義之德的感召下,紛紛前來向黃帝族朝貢,首先是諸北、儋耳之國來向黃帝族貢獻禮物,接著南夷族乘白鹿獻上美酒,后來四方之外族人都不斷地前來朝貢。外人朝貢進一步加強了黃帝族與其他族的友好往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就為黃帝族和其他族的融合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在巡游天下,了解各地情況,獲得養民安邦之道之后,黃帝遂提出并開始實施自己的治世方略。
黃帝一生娶有四個妻室,她們是嫘祖、方雷氏、彤魚氏、嫫母。據《史記·五帝本紀》、《帝王世紀》、《路史·疏仡紀·黃帝》等文獻記載,嫘祖又作(亻累)祖,西陵氏女,為黃帝正妃。她發明了養蠶繅絲之術,并教人以絲織帛,做成衣服暖身遮羞。次妃方雷氏、彤魚氏皆賢淑。嫫母相貌很丑,但賢而有德,因沒有名字,出嫁前人皆呼為丑女。黃帝認為“屬女德而弗忘,與女正而弗衰,(貌)雖惡何傷”(《呂氏春秋》),故娶為妻室,封號嫫母。
關于黃帝的子孫,文獻記載有很多不同的說法!秶Z·晉語》說:“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唯青陽與夷鼓為己姓。青陽,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魚氏之甥也。其同生而異姓者,四母之子,別為十二姓。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藏、任、荀、僖、姑、儇、依是也。唯青陽與蒼林氏同于黃帝,故皆為姬姓!薄妒酚洝の宓郾炯o》、《世本》、《大戴禮記》等書,與此大體一致。
與《國語》、《史記》等書所云不同,《山海經》說:“黃帝生禺(豹-勺+虎),禺貌生禺京。禺京處北海,禺貌處東海,是為海神。
“帝俊生禺號,禺號生淫梁,淫梁生禺番,是始為舟。禺番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為車。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肉食!薄坝斜钡抑畤。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狄!
黃帝一共有25子卻是歷來所公認的。25人雖是伺父之子,卻有不同的姓,僅就得姓的14人來說,又分為12姓,這說明他們是嫁出之夫,各自以他們所嫁的氏族的姓氏為姓氏。至于“同姓者二人”,是指他們同時嫁給一個氏族。
據《路史·國名記》記載,黃帝子孫所封之國有陳、昌、張、資、寇、酈、瞿等,凡七十,其分布地域遍布今全國各地。這些黃帝子孫的進一步繁衍則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基礎。假若說他們并非黃帝子孫,或者說歷史文獻記載有所依附的話,那么,他們也當是黃帝這一“中央天帝”統領下的各部族。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國人都自稱自己是“黃帝子孫”或“炎黃子孫”。
黃帝逝世后,葬于橋山。橋山隸屬的郡縣在何處長期以來眾說紛紜,一般認為在今陜西黃陵縣。黃帝陵墓既是號稱“天下第一墓”的中華民族始祖之墓,也是我們將要在下面介紹的張姓家族的血緣親祖之墓。
張揮是張姓的得姓始祖,但張揮與黃帝的關系則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張揮是黃帝之子,另一說則認為他是黃帝之子少昊青陽氏之子,即張揮為黃帝之孫!对托兆搿、《古今姓氏書辨證》、《姓氏急就篇》、《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有關姓氏學的史籍記載雖稍有出入,但都主張揮為黃帝之孫說,其稱:張氏出自姬姓,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造弓矢,實張羅以取禽獸,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后世張氏后裔所修張姓族譜、張姓家譜多有沿用此說者。
清乾隆甲寅重修裕裔堂版《張氏家譜》卷三《受姓淵源考》云:“張氏出自黃帝軒轅氏,生少昊金天氏,又號青陽氏,第五子揮始制矢,官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
持張揮黃帝之子說的有《廣韻》(下平聲十陽)、馬騙《繹史》等,張氏后裔所修張姓家譜也有很多贊同此說。
中國人姓氏之得皆有淵源,而且遵循一定的原則。姓氏命名的原則概括起來有以國、邑、鄉、亭為據的,有以人之名、字、出生秩序、官、官名、爵、爵系、國符、技、事、謚、謚氏、邑系、邑謚、族、族系等等為據的。
張姓始祖揮之得姓亦基于上述原則。盡管在張揮是黃帝之子還是黃帝之孫這一問題上,古文獻記載各持一端,但具體到張揮本人的情況,則無大的分歧,都承認其制弓矢、官弓正、祀弧星這一基本事實。然則,細心的讀者還會從我們前引文獻中發現,記張揮之得姓,有“觀弧制矢,賜姓張氏”,“始制弓矢,官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和“性長弓矢,善張綱羅,世襲其職,因賜姓曰張”等微小區別。據此,我們可以說揮之得姓為張,是以技即職業為姓,也可以說是以官為姓,或者記作以職官為姓。
春秋時由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所建的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始祖張揮傳21世,歷數百年,大概到商代初期,出了張嵩,字仲山,任御駕將軍,后封為濟國公。他生有張亮、張奉、張文、張進四子。這些僅見于世系而不見于古文獻。
再傳30代至51世祖張仲,字忠嗣。他與尹吉甫共同輔佐周宣王中興周王朝。生有張象、張宜二子。據史籍記載,張仲生活在周王朝實行共和行政的前后。當時周厲王因大行無道而被國人推翻,逃出王宮,朝中大臣就公推共和伯代行天子之職。共和元年(前841)是我國歷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14年之后,周厲王病死于彘(今山西霍縣),共和伯請太子姬靖即位,史稱周宣王。周宣王依靠一批大臣,重振國勢,征伐戎狄,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歷史上被稱作“宣王中興”。
張仲之后,張姓先民有很多人載人史籍。如《左傳》在成公二年(前589)記有手和臂肘被箭穿連,仍奮力推車,沖向敵陣的張侯。昭公二十一年(前521)有怒殺華多僚的宋國大臣張句。另外,還有張良的先祖張老、張(走翟)、張骼、張抑朔等人,他們籽在下一節中進行介紹。
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前403),晉國的韓、趙、魏三家世卿升立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它標志著中國進入戰國時代。這個時期,張姓先民們的活動范圍進一步擴大,如魏國人張儀西走秦國,合縱連橫,大展其才能。而楚國則有大臣張旄,曾出奇計讓楚王將充當秦國使臣的張儀趕走。齊國有張丐,說服魯國在齊楚戰爭中保持中立。但張姓先民主要還是以原晉國屬地為其建功立業之所。在趙國,張孟談策反韓、魏,反擊智伯,一舉解晉陽之圍。魏有張丑力諫,阻止張儀為秦國在魏國開展外交;張倚出使趙國,使趙國在秦魏交戰中傾向魏國。韓有張去疾、張譴及張良的祖父張開地、父親張平等。
秦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強的國家,在那里也出了一個很有名的張姓先民——張若。秦惠文王于公元前316年派大將司馬錯率兵攻占四川,貶蜀王,派張若為蜀國守。上任伊始,他遷移秦民萬家人川,實行農墾,發展生產。又與張儀一起共同經營成都,按照秦國都城咸陽之制建有里閭、下倉、市肆、官舍、樓宇等。又設置錦官、鹽鐵官,發展官府手工業,為增強秦國國力作出了重大貢獻。公元前285年,秦國廢除巴、蜀侯國封號,改設蜀郡治川。張若因功被任命為首任蜀郡郡守。
二、少數民族賜姓改姓 元朝末年,有一個出生在山后金山(今阿爾泰山,一說大興安嶺)的蒙古將領,名叫伯顏帖木兒,他作戰英勇,曾率兵多次打敗農民起義軍。但在一次戰役中,敗在朱元璋的手下,于是歸附明朝。明太祖佩服他的武猛,就賜給他張姓。他的后代一直從軍,傳至玄孫張晟,官至都督事,進入明代中央最高軍事機構的核心領導層。又如韃靼人(明代對東部蒙古地區的蒙古族人的稱呼)哈剌爾敦,英勇善戰,被明成祖朱棣賜姓張,改名隆善。永樂七年 (1408)十月,張隆善被任命為北京右軍都督簽事,也成為一名中央軍事領導集團的核心成員。另一個韃靼人奴兒,是明代一位有名的北方邊疆守將,屢立戰功,憲宗皇帝朱見成為表彰他的英勇,賜姓張,改名友。成化八年(1472)八月,張友被任命為金吾衛指揮使。
明代前朝,有一個女真族(滿族人的祖先)人,名叫咎卜,官女真千戶,領兵征戰,勇猛異常,其事跡傳到首都北京,明成祖朱棣非常高興,賜姓為張,改名志義。永樂八年(1410)張志義被任命為建州衛指揮使,治所在今黑龍江省東寧縣東大城子。四年之后,治所移至今跨吉林、遼寧兩省的渾江流域。
今岫巖縣前營鄉張氏,本為蒙古族治良匡氏,是清代改姓張氏的。其始祖是元代的馬札爾臺,他歷任武宗、文宗、惠宗三帝,曾任行營都統,陜甘、湖廣等省平章,并知樞密院事,官至中書右丞相。二世祖也曾任中書右丞相。元朝滅亡后,其后裔世居長白山麻加樂和忽密拉,大多從事畜牧業,也有人經商巴唐地區。到11世紀繼英授德時,正值愛新覺羅氏崛起于東北,于是棄牧從戎,成為努爾哈赤帳下的一員勇將,屬鑲黃旗。清兵人關,建立統一政權后,治良匡氏遷居盛京(沈陽)。13世祖名叫伯爾格,精通漢文,熟悉漢書,文武雙全。乾隆六年(1741)調任岫巖防御使。因為熱愛當地秀麗的山川,就奉侍母親佟氏,攜弟吾令吉定居下來。兄弟二人在此繁衍,子孫都改姓張氏。
赫舍里氏分布在于都英額、哈達、輝發、長白山、佛阿拉、伯都訥、憲顏等地,在清代有一部分改姓張氏。
扎庫塔氏分布在瓦爾喀(今蘇聯東海濱省南部)、扎庫塔、松花江、長白山等地,在清代全部改為張姓。
扎拉哩氏分布在瓦爾喀、扎庫木、赫圖阿拉等地,在清代全部改姓為張。,愛義氏分布在愛湖流域一帶,在清代全部改為張氏。
明洪武元年(1368),回族人張某任寶慶(湖南邵陽)衛指揮。據《寶慶府志》卷33記載,指揮張氏的先人叫璞羅德,北平三河人。張氏任滿之后,即定居武岡車林鋪雞腳塘,依靠屯田百余畝田產為生。今天邵陽市各地的回民,以馬、張、蘇、海、蔡姓為多,其中的張姓回族人或許就是璞羅德的后裔。
唐代初年,在云南洱海地區近百個白蠻部落中,有一個相傳從隴西遷來的張姓部落。公元7世紀中期這個部落的首領名叫張氏進求。這時正值烏蠻部的蒙舍龍和他的兒子龍獨羅(又作細奴羅、細諾羅)開始擴張勢力,建立南詔政權。7世紀70年代,細諾羅勢力推進到洱海地區。據文獻記載,張氏進求因抵擋不住南詔的攻勢,就將自己的部落政權“禪讓”給了細諾羅,而細諾羅為了酬謝張氏,就將自己的大兒子羅波海,改姓為張,改名叫張朝鳳(夏正寅《哀牢夷雄列傳》)。這支蠻人張氏,后來演進為彝族的一部分。清末杜文秀領導的云南各族人民起義的隊伍中,有一個叫張興癸的彝族將領,史稱他是南詔王細諾羅之后,他的祖先大概就是改姓張的烏蠻人羅波海(即張朝鳳)了。
匈奴是古代生活在我國北方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它主要活動在秦漢、三國魏晉時代,內有19個部落,其中屠各部等少數幾個部才有資格成為最高統治者單于,是匈奴族中的貴族。東漢時匈奴分裂成南北兩部,北匈奴則歸附漢室。三國曹魏時期,在今山西汾陽地區設置西河郡,安置南匈奴左部,—即匈奴族屠各部,歷史上把他們叫做西河胡或屠各胡。從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屠各胡張XX”“西河胡張XX”的記載,這些就是匈奴張氏。如《晉書·符堅載記》云:“屠各張罔聚眾數千,自稱大卑子,堅遣鄧羌討平之!薄段簳ぬ诩o》云:“神瑞元年六月,屠各胡張文興等率流民七千余家內屬!薄段簳ぬ诩o》:“天興元年三月,西河胡張賢等率營部內附! 羯族是古匈奴族的一個別支,出自匈奴羌渠部,居住在今山西省東南部地區。主要活動于我國魏晉時期,十六國時代,以石勒為主曾建立過后趙政權(319—351)。羯族中張姓很多,歷史文獻多有記載,例如《晉書·石勒載記》云:“胡部大張旬督、馮莫突等擁眾數千,壁于上黨,勒往從之!薄妒鶉ず筅w錄》稱:“張季,字文伯,羌渠部人也!焙筅w國內張姓人特別多,石勒起兵時,十八騎中就有張噎仆、張越二騎。石勒自立為后趙王時,以張離、張良二人為門生主書,司典胡人出內。傳至石虎為后趙王時,離、良二人都官至尚書仆射,另外還有張群、張豺、張散、張茂、張斯、張屈支、張夷、張舉、張舂、張賀度、張沉等,都是后趙的達官顯貴。姚薇元先生在《北朝胡姓考》外編第八《羯族諸姓·張氏》中對上述張氏作了一番考證之后,得出了他們是羯族張氏的結論。他認為羯族張氏之張,是“羌渠” (康居)諧聲轉讀而來。由此看來,羯族張氏是為后趙政權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的。
渤海族是古代生活在我國東北(包括前蘇聯、朝鮮一部分)的一個古老民族,遼金時期有一支由高姓改姓而來的渤海族張氏。隋況已在前面作了介紹。在這之前的渤海國
時期(720—962),還有一支渤海族張氏。如大將張文林、大臣張仙壽等,共有達官顯宦二十余人,他們活動于上層,是渤海國的貴族。但這支渤海張氏之姓張的緣由卻不是很清楚。
奚族是一個活動于唐宋遼金時期的古老民族。歷史文獻中常把它記作“奚人”、“奚回”。遼代末年,奚回離保曾在今東北地區稱帝,建立奚國,改元天復。唐代奚族張氏知名的有張孝忠,曾任義武節度使。另有張忠志,本是奚人,居住在范陽,因善騎射,被范陽宋將張鎖高收為“假子”,遂從義父姓張。后屢立戰功。官至禮部尚書,封趙國公。唐代宗即位,拜成德軍節度使,又改賜姓名為李寶臣。李寶臣,有的文獻將其原名誤作張寶臣。
戰國以后,不斷有漢人移居云南,他們和當地的土人長期雜居、通婚,相互影響,到隋唐時期就形成白蠻族。唐初,在洱海、滇池周圍有數以百計的白蠻部落。白蠻的族源主要是漢族,因此在語言、文字、風俗等方面和漢族大體相同,他們的姓氏也基本沿用漢姓。當時,在洱海地區有趙、李、楊、董姓等大部落。其中有一個張姓部落,相傳是從隴西輾轉遷來的。他們的首領名叫張氏進求。其子孫衍繁,人口日多,移居各地。到明代初年,白蠻張氏就分布到云南太和縣洱西驛、云南縣、浪穹縣十二關、阿迷州東山江、猛丁塞(今元陽縣老猛)、鎮南州英武關、楚雄縣、騰沖州、孟合驛、寧番(今北勝縣)等地,并且很多人做了土司的驛丞、巡檢、主簿、通把等官吏,其中官階最高的是騰沖州土知州張銘。按照明代官制規定,土司官是世襲的,因此,明代的白族張氏大多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
在今湖南、廣西等省,有很多瑤族張氏的聚居點。如武岡縣上洞鄉的石界;資源縣河口鄉的蔥坪、猴背、高山;鹿寨縣沙寨的鄉興;那坡縣百合鄉的那樂、民興、平壇,下華鄉的上華、規六,那隆鄉的坡芽;凌云縣加龍鄉的下傘、尖里;欽州市洞中鄉的洞中、那麗、板興,板八鄉的板溝、大坑、細坑、和平。那俊鄉的東山、那欽;上思縣有妙鄉的更辟、有生;江城縣瑤家鄉的象腳山、象莊、于龍塘、六家村、大碑村、莫作山、新山、席草塘、小曼凸、牛廄房、勐板山、溫箐、漫薄山、甘蔗園、依郎、高山寒;龍勝縣的馬堤鄉等,都有瑤族張氏分布,幾鍙埵系闹耸坑袕V西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所長張有雋。
壯族張氏主要分布在廣西,其由來不很清楚。在清代,廣西上林縣有一個很有名的壯族張姓家族,兄弟二人,弟弟叫張鴻慧,康熙四十一年(1702)舉人,著有《女訓》、《家訓》、《董訓》等。哥哥叫張鴻翮,康熙間任永寧州學正。鴻翮的兒子張友朱,曾任慶遠府學教授。友朱生滋。滋生鵬展,乾隆時官至通政使,著有《山左續抄》、《三難通解訓言述》。
黎族張氏主要分布在海南島,其由來不清,清代有崖州(海南崖縣)洋琳洞黎人張紅須,道光九年(1829)領導當地農民起義,后被鎮壓。
侗族張氏一部分是由宋代屯田湘西的章姓改姓并與土居侗族人通婚、交融而來的。其情況見本章第一節。其他支系的由來不很清楚。原來主要分布在湖南、貴州等區。清乾隆四十三年大旱,晃州(湖南新晃縣)有部分侗族張氏遷到湖北的宣恩、恩施、利川、咸豐等地。
高山族張氏主要分布在臺灣。清代有張李成,1884年中法戰爭中,他曾率兵500人,在臺灣淡水大敗法國侵略軍。
阿昌族張氏。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由來不明。
納西族張氏。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由來不明。
藏族張氏。主要分布在藏族聚居區。由來也不明。
僳傈族張氏。主要分布在僳傈族聚居地。
蒙古族張氏。蒙古族張氏有一支由治良匡氏改姓而來,具體情況見本章第一節。其他支派則不明由來。在明代,有固原蒙古人張把腰,于成化年間領導農民起義于石城堡。
朝鮮族張氏。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地區及朝鮮半島。在清代初年,他們大多編人八旗中,率兵打仗,如副都統正黃旗遼陽人張偏圖、都統正藍旗易州人張雅圖、甘肅巡撫鑲黃旗人張文興、山西巡撫正白旗遼陽人張滋德等。其中最有名的是張良弼,他本是正白旗倉衣旗鼓人,世居沈陽。在攻克遼東時,因功由鼓人升為佐領。后圍攻錦州,擊敗明朝大將洪承疇,授予二等輕車都尉。其子張時薦,襲父職,后來加爵至三等男。
滿族張氏。滿族張氏多由赫舍里氏等改姓而來。今岫巖縣哈達鄉張氏,絕大多數是滿族人,其先祖是長白山二道溝的鑲紅旗人。
回族張氏;刈鍙埵现杏幸恢窃诿鞔设绷_德氏改姓而來 的。其他支派的由來則不很清楚。張姓是回族的大姓之一。如湖南邵陽回民中,以姓馬、張、蘇、海、蔡者為多。民和縣回族大姓依次排列為馬、冶、劉、楊、白、張、陳,他們是清光緒年間,陜甘總督左宗棠從甘肅水阜河十二莊遷來的。今拉薩市的回族張氏和黎氏、余氏三姓,都是從四川來的。
彝族張氏。彝族張姓人有一支是南詔王蒙氏之后,詳見本章第一節。在四川德昌縣麻泉公社有一支張姓,其先祖為會東土司張氏,是彝族人,但后來逐漸漢化,最終成為漢族人。
苗族張氏。苗族張氏有一支是宋代由江西遷居湘西的大章、小章兄弟二人后裔改姓并與苗人通婚而來的。
土家族張氏。土家族張氏有一支由宋代大章、小章兄弟后裔改姓而來。在今湖南龍山縣境有一個歷元、明、清三代的張姓土司世家。兄弟二人,大哥叫張金隆,是白巖洞長官,弟弟叫張義保,任上溪土知州。元至元二十四年(1364)弟弟出繼才滿一歲的兒子張友諒給哥哥。明洪武九年(1376)友諒襲任白巖洞長官司職事,而土溪知州一職因義保于洪武三年病故而一直空缺。這種情況下,經宣慰使彭添保出面,讓友諒歸宗,承襲知州,而伯父白巖洞長官之缺則請族人洞民總管張那律升補。這兩個土司家族世代相傳,直至清雍正五年改土歸流時止。子孫繁多,習俗漸異,漸漸分演成土家、漢、苗族。
烏丸族張氏。烏丸族是我國古代北方的古老民族。東漢末年,中山國(侯國)丞相張純與一個叫做共的烏丸族“大人”(首領)聯盟,反對漢王朝,自號天安定王,成為北方諸郡烏桓元帥。從此以后,張姓成為烏丸的貴族之姓,有好些烏丸人就改姓張氏。后來曹操平定烏丸,將其部落遷往內地。今南皮縣張氏,大都是這時遷來的。
三、他姓改姓 前涼王張天錫未稱王前就與安定人梁景、敦煌人劉肅相友善,并依靠他們謀殺權臣張邕,謀殺侄子前涼王張玄靚,自立為王。為酬其功,賜二人姓張氏,視為自己的兒子,并依諸子之例,以“大”為字,改梁、劉二人姓名為張大奕、張大誠。
遼陽(今遼寧遼陽)渤海族人高霸,生活在遼代。因在外做官,改姓張。其子張祐、孫張匡,都眼務于遼代,官至節度使,成為地方軍政長官。張匡有兩個兒子,長子玄征,在金代曾任彰信軍節度使。次子玄素,字子貞,歷任金代靜江軍、鎮西軍、興平軍節度使,東京路都轉運使等,金世宗時官至戶部尚書。他為官以厚道、正直著名,史稱“厚而剛毅,人畏憚之”。玄征之子汝弼,字仲佐。以父蔭補軍正。正隆二年(1157)中進士。因其妹嫁給金世宗為元妃,所以升遷較快,先后任吏部尚書、參知政事、尚書左丞。但為官不能“正諫”力爭,以不違抗上命為原則,所以政績不大。
玄素的同輩人,即高 (張)霸的曾孫張浩(字浩然)也是金代初期聲名顯赫的大臣。金太祖天輔年間,就以出謀劃策而被任命為承應御前文字。天會八年(1130)賜進士及第,授秘書郎。天眷二年 (1139)參與制訂內外禮儀程式,遷禮部尚書。海陵王即位,為參知政事,進尚書左丞。天德三年(1151),主持擴建燕京(今北京)城及皇宮。貞元六年(1153),金遷都擴建后的燕京城,改名中都,他則因功拜為平章政事,尋改左丞朝。正隆三年(1158),又主持營建汴京(河南開封)城。六年(1161),海陵王南下進攻南宋,他留治尚書省事,看守金朝中央政權,主持軍需后勤工作,支持前線作戰。世宗即位,拜為太師、尚書令,封南陽郡王。大定三年(1163)逝世,謚號文康。張浩有五個兒子:汝為、汝霖、汝能、汝方、汝猷。其中以老二張汝霖(卜1190)能繼承父業。汝霖,字仲澤,少年時就聰慧好學,深得父親喜歡。張浩稱贊他是張家的千里駒。貞元二年 (1154)賜進士及第、歷任翰林待制、刑部侍郎、中都路都運使、御史大夫、太子少師,拜參知政事、尚書右丞,進拜平章政事,封芮國公。世宗臨終前,與太尉徒單克寧等同受命為顧命大臣,迎立章宗完顏憬(王景)登位。明昌六年十二月(1191年 1月)逝世,改封莘國公,謚號文襄。
在今湖南永順、保靖、花垣縣境內,有很多張姓人家,其先祖由章改姓而來。相傳宋代時,有江西章姓兄弟二人到湘西屯邊,當上了屯長,他們就不再東返,而在此定居落業了。子孫繁衍,人丁漸旺,出于老兄門下的叫大章,出于老弟門下的叫小章。再后來,可能因為章、張讀音相同,或許是墾荒拓地離不開弓矢,抑或是為了鼓勵大家的軍武奮猛之氣,他們就由章而改姓為張了,并且不斷分支遷徙,散居于永順、保靖、永綏(今花垣)各縣,尤其集中于平扒、丫家、茶洞、老旺寨、尖巖等地。湘西山區在清雍正年間改土歸流以前,還是土司轄地,是土、苗、侗等少數民族聚居區。長期以來,這支由章改張的人,和土居的少數民族通婚、雜居,人鄉隨俗,漸漸地他們就被同化了。所謂“在土村為土民,在苗寨為苗人” (清·嚴如煜《苗防備覽》卷9)。不僅姓氏改了,連族別也變了。清代改土歸流以來,隨著生產的發展、生活的提高,這支張氏后裔人數不斷增加,于是就向湘西周邊地區擴張遷徙,今天的湘鄂川貴四省邊境地區甚至云南、廣西都分布著大章、小章的子孫。
東漢時,有一個名叫聶臺的人,因為和人結怨,為逃避仇家追殺,就改姓張,隱居雁門馬邑(今山西朔縣)。其后人張遼最有名。張遼(169—222),字文遠。雖然是他姓改歸張氏(在古代有關姓氏學著作中,稱這種現象叫“私冒”。也就是冒名頂替),但他卻得張姓真傳的軍武之氣,成為三國時曹魏的大將軍。據文獻記載,在曹操與陳蘭、梅成的天柱山戰斗中,張遼率兵冒死攻人縱深二十余里、兩面高峻險狹的山谷,全殲陳、梅之軍。又有一次,張遼屯兵合肥,被東吳孫權率軍包圍。為了突圍,他親率八百敢死隊員,趁夜硬闖吳軍布下的陷井,高喊自己的名字,一路直殺到孫權帳前,刺死吳軍十多名護衛將領后,又沖出重圍,將落進陷井中的人“拔出”。其武猛之威,震懾吳軍。曹操“大壯”,拜為東征將軍。
其后屢立戰功,封晉陽侯。公元222年,病死軍中,謚號剛侯。兒子張虎、孫子張統先后嗣襲晉陽侯爵。張遼的哥哥張汛也因戰功封為列侯。
天慶五年(1115),遼天祚帝耶律延禧手下一個名叫張家奴的將軍,領兵攻克高州(今內蒙古赤峰市)。
東漢末年農民起義軍中黑山軍首領張燕,本姓褚,常山真定 (今河北正定)人,張牛角領導的黃巾軍起義后,他聚眾萬余人響應,不久合并張牛角領導的起義軍。張牛角死后,他被推為首領,遂改姓張,以矯捷而被稱為“飛燕”。曾與常山、趙郡、上黨、中山、河內的各路起義軍聯合,號為“黑山軍”,堅持斗爭。后降東漢政府,被任命為平難中郎將,參與軍閥混戰,所部逐漸脫離,乃歸曹操,任平北將軍。封安國亭侯,食邑500戶。其子張方、孫張融先后嗣承侯爵,成為曹魏時期的一個貴族世家。
得姓地望 關于張氏的得姓地點,目前至少有三種說法:一是河北清河,二是河南濮陽,三是山西太原或永濟。
張氏的得姓地望,以及得姓始祖揮的活動地區,文獻上沒有明確記載,我們只能從揮的父親玄囂說起!妒酚洝の宓郾炯o》記載:“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币馑际钦f玄囂降生在江水,封邑在青陽。江水在古代江國境內,就是今天的河南息縣。但玄囂的降生地與揮的活動地域關系不大,玄囂的封邑青陽大約是揮成長、活動的地方。
“清”和“青”兩字古代通用。古代又以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因此,人們認為,青陽,就是清水的北面。
古代的清水有兩個源頭:一是今河南省獲嘉縣北黑山,一是今山西省高平縣。后者就是古代的丹水,它向南穿過太行山,東流入吳澤陂,然后注入發源于獲嘉縣北黑山的清水。再向東北流,經今河南省新鄉市、衛輝市、淇縣、內黃縣,然后進入河北省的魏縣、清河縣、滄州市,至天津入海。周定王五年(前602年)黃河改道,南注黎陽 (今河南?h北),清水就由此流入黃河。三國時曹操開白溝遏淇水北流,就走的是清水故道。由于年長日久,受黃河改道的影響,致使河道淤塞,或某段河道改名,于是清水隱沒無聞。
被人們稱為張姓的兩個起源地的河北清河和河南濮陽,都屬古代清水流域。只不過清河在下游,濮陽在上游。
張氏得姓于河北清河的說法見于明代嘉靖年間張浚等人纂修的《張氏統宗譜》。這部譜書的《得姓郡望》篇說:“自軒轅黃帝第三妃彤魚氏之予曰揮,觀弧制矢,賜姓張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國之青陽,后改清河郡。此張氏得姓之由!币馑际钦f尹城國(后來的清河郡)的清陽縣是揮造弓矢、封弓正、祀弧星的地方,也是張氏得姓的地方。但是沒有任何文獻記載河北清河是“帝后所都”,黃帝、顓頊、帝嚳等都沒有在這一地區活動,揮也不大可能在這一地區生活。但是清河張氏從郡望角度說,確實是張氏中聲望最高、影響最大的一支。
河南濮陽古稱帝丘,是傳說中的五帝 (黃帝、顓頊、帝嚳、堯、舜)活動的主要地區。濮陽是顓頊的都城所在地。顓頊死后就埋葬在這里。顓頊的族子帝嚳埋葬在“頓丘城南臺陰中”,即今天的河南清豐縣境內。
濮陽不僅是顓頊和帝嚳活動的中心區域,而且還是夏王相建都之地,又是商先公相土的東土。這一地區位于新石器時代華夏部族的仰韶文化與東夷部族的北辛文化的結合部。前些年在濮陽西水坡發現仰韶文化時期的蚌殼堆塑龍虎,被人們稱為“中華第一龍”。近年來在這里又發現有眾多的龍山文化遺址和先商文化遺存。
揮是弓箭的發明者,他的部族又以制造弓箭為業。因而揮生活的地區一定有制造弓箭的材料。我國最原始的弓箭有“;∨钍浮,就是用桑木做弓,蓬梗做箭,但更多的是用竹作箭。后來又用骨頭制成箭頭,稱“骨鏃”。濮陽古代有“桑間濮上”的地名。濮陽西邊的(庸阝)(y。。g,國名,在今河南新鄉西北)地也多桑樹,因此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庸阝)風》中有《桑中》和《定之方中》兩首詩歌,說“期我于桑中”,又說“說于桑田”。這雖然是西周和春秋時期的情況,但也可以證明古代帝丘、朝歌一帶桑樹很多!对娊洝返摹缎l風》中有《淇奧》、《竹竿》等詩篇,說這里“綠竹猗(yi,美盛貌)猗”、“綠竹青青”。濮陽一帶既有柔韌的桑樹,又有堅硬的竹竿,為制造弓箭提供了材料。
張姓改他姓 在張氏大家族中,先后有一些人離開長弓徽記的軍武之列,而改歸到吐羅氏、宇文氏、完顏氏、東方氏及李,奚,汪等姓的旗下,也有人兩情難忘,扯起了新的旗號張姓改李姓。第一個改姓李的是農民起義軍首領張昌。張昌(?— 304)出身于西晉義陽(今河南省新野)蠻人張氏家庭。起義前在平氏縣(河南桐柏縣)當雜役小吏,被人卑稱為“小臣”。他從小立有大志,好論兵法攻戰,武力過人,不甘卑賤。永康元年(300),李特在四川領導流民起義,他即暗中聯絡數千人,準備起義,但以條件未成熟而暫時沒有起事。太安二年(303)西荊州太守強行征兵人川打仗,引起人民的強烈反抗,此時以張昌為首的數千流民就到獲得豐收的江夏(湖北安陸)一帶“就食”,了解到民心厭晉的情況后,即于五月在安陸縣石巖山宣布起義。他改名李辰,以與四川的李特形成東西呼應之勢。占領江夏后,他擁立山都舊吏丘沉為天子,改名劉尼,以恢復漢室號召天下。李辰自任相國,下轄百官,以掌軍政大權。江鈣(今武漢)之間“一時焱起,堅牙旗,鳴鼓角”,都響應起義。很快義軍壯大到13萬人,占領荊、豫、江、徐、揚五州,所謂“跨帶五州,樹立牧守”,建立了穩固的統治,隨后又南下長沙、湘東、零陵。為鎮壓起義,西晉政府派司馬陶侃率五路軍隊圍攻。在強敵進攻下,起義軍雖英勇“苦戰”,但終因寡不敵眾而告失敗。李辰逃到下雋山(湖北通城縣境),準備待機再起。次年秋天,不幸被官兵發現被俘,遂恢復姓名,以“張昌”之名而英勇就義。姓氏的變易,在張昌這里是一種斗爭的策略,它伴著血與火,帶著悲愴,更表現出“長弓”徽號子民所特有的武猛和威風。
以上張昌為響應李特起義,出于策略而改姓李的,歷史上還有一些張姓人隨養父而改姓李的,唐代末年的張存信、張嗣本就是這樣。張存信(862—902),本名張污落,回鶻人。因投于大將沙陀族人李克用門下,收為義子,改姓名為李存信?擞昧x子還有李存進、李存賢、李存牢、李嗣本、李嗣恩、李嗣涼等人,他們原來的姓氏分別是孫、王、符、張、駱、邈傳烈氏,和李存信一樣,他們在鎮壓黃巢起義中為李克用立有戰功。后來李克用的親生兒子李存勖建立后唐政權,這些人又為后唐開國元勛。同光四年(926)存勖被部將所殺,沙陀族的邈佶烈氏李嗣源被推為皇帝。嗣源怕當年同為克用義子的各位義兄義弟威脅自己的皇位,于是就下詔要他們復原姓而不復本名。但歷史文獻中,張污落多記作李存信,也有記為張存信的。張嗣本則不知原名叫什么。這里的姓氏的變化,則更多的反映的是一種權勢與利益。
另外還有被李姓王朝賜姓為李的。除前述張忠志賜姓名為李寶臣之外,尚有鄆州人張從楚,以戰功被后唐莊宗李存勖賜姓名為李紹昭,官至武信軍節度使
張姓改姓東方氏。東方朔(前154一前93)是漢武帝時代的名宦,文學家,常以正道諷諫武帝,得不到重用,故其名氣大而官位不高,歷官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職,長于詩賦,代表作為散文《答客難》。東方氏的始祖,卻是張氏后裔。據文獻記載,其父張夷,字少平,世居平原厭次(今山東惠民東北)。父病家貧,母親田氏懷他其間,父親不幸逝世。失親之痛,又使貧困中的田氏病倒了,生下孩子僅三天,她也就無奈地離開了人世。這個失去父親的可憐的嬰兒,在黑夜中無力地大哭,被鄰居家發現而收養,這時東方剛剛發出光亮,因此就姓東方氏。關于東方朔的得姓,還有好些說法,有一說認為這個張家的孩子出生時,天剛亮,故改張氏為東方氏。也有的書如《洞冥記》說,張夷死后,田氏夢見太白星而懷孕。守寡懷孕,田氏感到羞愧,怕人家因此而不和她來往,就跑到代郡的東方里,到五月朔日(初一)天亮時生下孩子,因而改姓東方,取名朔。
張氏改姓灌。秦漢之際,有潁陰(今河南許昌市)人張孟,嘗充任潁陰侯灌嬰的舍人,受到賞識推薦,官至二千石。為報其恩,故改姓灌。灌孟在平定吳王劉濞等發動的七國叛亂時,戰死軍中,其子灌夫為報殺父之仇,奮猛作戰,拜為中將郎。歷任代王丞相、淮陽郡太守、太仆、燕王丞相等。性格豪爽剛直,不阿權貴,禮敬貧賤。得罪丞相田蚧,被其誣陷殺害。其子恬嗣,元朔中因罪貶為平民,由張氏改姓而來的這一支灌氏得以傳世繁衍。
張氏改姓叱羅氏。西魏大統年間(535—551),張羨因功受賜改姓叱羅氏,歷北周,至其子(日巨火)復姓張。
張氏改姓宇文氏。南北朝時期,北魏臨邑(今屬山東)人張崇,官高平縣令。其子張軌,年幼好學,“志識開朗”,嘗游學洛陽,與孫樹仁為莫逆之交。永安中(528—529)人關投賀拔岳,任記室參軍。岳死,宇文泰被推為主帥,又受到宇文氏信任,歷官郎中、中書舍人,封壽張子爵,出任河北郡守,有“循吏之美”。魏帝元年(555)拜車騎大將軍,次年賜姓宇文氏,以表彰其功。恭帝二年(555),卒于隴右長史任上,時年55歲。有兒子名肅,后復姓張氏。
張氏改姓完顏氏。完顏氏是金朝國姓,按照金代制度,凡賜國姓者有三等,一等是率兵一千而敗敵三千者,主將“緦麻”(高、曾、祖、父四代)以上都可追賜。二等則是領一千兵敗敵二千者,主將“大功”(叔伯、堂兄弟等二代)以上都可追賜。三等則是一千敗一千者,則只賜主將本人。因此,在金代凡賜姓完顏氏者,即是一種榮耀。元光元年(1222),金朝屢受元兵侵擾,中都東路經略使高陽公張甫,率兵抗元,力保雄州、霸州及高陽、信安、文安、大成、保定、靜海、寶坻、武清、安次等縣,賜姓完顏氏,進宮金紫光祿大夫。 同時賜國姓的還有元帥左監軍張進。在此之前,張開也曾被賜姓完顏氏。張開(?—1232),景州人。至寧末,擁兵自守,屢立戰功祐貞 四年(1216)率所部收復河間府及滄獻二州十二縣,詔賜姓完顏氏,官觀州刺史,率兵保衛南京。興定元年(1217),官同知彰德府,三年(1219)任潞州招撫使,孟州、太原防御使。四年封上黨公。正公年間潞州失守,部眾潰散。天興元年想收拾潰兵再起,被人殺死。
張姓改姓女奚烈氏。金咸平府人張資祿,隨金兵攻南宋泰和縣有功,始任易縣尉,遷潞縣主簿,貞祐間,歷任德州同知,泰州同知、通遠軍節度使,興定元年(1217)改任西寧州刺史,因功賜姓女奚烈氏。后來被元兵俘虜,守節不降而死。
張氏改姓朱。這主要是明代皇帝因功賜國姓。正德十二年 (1517)前軍右都督張洪與其他都督江彬、許泰等被賜予國姓,稱朱洪。
張廖氏:表現人間真情的符號。在歷史上,還有張姓之后加另一個姓氏,形成一個新的復姓的,張廖氏就是這樣的。元末,有一個窮秀才叫張教書,入贅到福建詔安縣富陂鄉(今官陂鄉后塘村)廖姓人家做女婿。 張先生孝順生父,也敬重岳父,因此既不能隨俗讓自己的子孫不姓張而傷生父之心,也不能姓張而傷了岳丈之情,兩情難卻之時,想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立下遺訓,令子孫改姓張廖氏。傳至11世,始有一支隨鄭成功遷到臺灣,再傳至17世,今天海峽兩岸已有二千余人。內有張廖氏十七世孫張廖富源,帶著《張廖民族譜》東渡扶桑,到日本發展。
張姓遷徙史 張姓起源于“青陽”,也就是古代冀州的清河流域。清河發源于今河南、山西兩省交界處的太行山區,流經今河南省的新鄉、濮陽,河北省的清河、滄州等地,從天津入海。清河上游的濮陽一帶為“顓頊之墟”(上古帝王顓頊建都之地),可能是張姓的起源地。西周后期有個叫“張仲”的人,曾經輔佐周宣王。他是最早見于古代文獻的張姓先民。到了春秋時代,晉國(今山西省境內)是張姓人群聚集的重要地區。戰國時期晉國分為韓、趙、魏三國,張姓先民隨之遷徙到黃河南北,在更廣闊的中原地區建立家園。漢唐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興盛期,也是張姓先民的輝煌時代。他們辛勤勞作,頑強戰斗,顯示了自己的武勇和智慧,建立了豐功偉績。在黃河乃至長江流域,出現了許多聲名顯赫的張姓望族。伴隨著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的民眾大遷徙和民族大融合,張姓先民的足跡不但遍布于大江南北,而且還到達嶺南、西南、西北、東北和東南沿海地區,在全國絕大部分地區都可以看到張姓人群的蹤影。到了宋元明清時期,張姓先民在祖國大陸的分布更加廣泛。他們不僅開始到達臺灣、海南等我國沿海島嶼,而且已經邁出國門,走向東南亞和世界各地。
先秦時期 先秦時期,他們就從三晉走向諸侯各國。到了秦漢時代,轉戰千里的兵卒鐵流、兵禍天災造成的流民大潮、禍福旦夕的政治風云等等這些無可奈何而又無法抗拒的因素,推動著張姓先民們遷徙的腳步,而戰后統一局面的形成和社會的安定發展,更需要繁榮昌盛、人丁興旺的張姓家族自己去追尋新的生活空間。因此,如前所述,到西漢木年張氏家族從古冀州分遷到全國很多州縣郡國,并形成了好些名門望族。
秦漢時期 張姓向西南地區的移民最早見于公元前316年,秦國惠文王派張若為蜀國守,組織秦民萬家入川今云南、四川的白族張姓,相傳是戰國時期從隴西遷來的,估計就是張若組織的移民。此后代有張姓移人,并且主要是從關中、隴西地區而來。隋唐以前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在關中地區,每逢戰亂或宮廷政變等大的變故,京畿地區的張姓顯貴就往往隨朝廷走蜀道避難西南。下面我們將要談到的唐國子監祭酒張磷就是在廣明元年(880)因避農民起義軍隨僖宗南遷成都的。張姓從外地進入西南的第一站一般是今四川地區(明清也有從貴州、云南進入的),然后向云、貴、藏各地遷徙!对贰さ乩碇尽吩谡劦綍酚啦(會川路轄地在今滇川邊境地區,路治在今四川會理縣,永昌州治所元代在今四川境,明代起在今云南境)的沿革時說,至南詔時期,“蒙氏改會川府,置五(貝僉),徙張、王、李、趙、楊、周、段、何、蘇、龔、等十二姓于此!泵鞔ブ(今遵義)七大姓中就有張氏,其排名為田、張、袁、盧、譚、羅、吳。
兩漢之際,張姓家族遷徙的出發點大體來講是中原大地(包括河東、河內等)和關中地區。中原是由張姓祖居的古冀州輻射而形成的,關中長期以來則是中央政權所在地,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因而集中了較多顯赫的張氏大族。家庭的遷徙受到各種必然與偶然因素尤其是偶然因素的影響與制約,有時候帶著選擇,有時則是盲動,更有出于無奈被迫的緣故,因此其行動是千變萬化的。但綜合考察其千余年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張姓遷徙的一個最大特點是由中心向四周輻射。大而言之,總的趨向是以中原和關中為中心,向東西南北四周拓展,輻射到全國各地。小而言之,具體到某個州縣也是這樣,先是以某個城鎮,或以某個村莊為據點,然后向四鄰城鄉拓展。另一個特點是每一次大的遷徙行動都與政治有關,大多數時候是無奈的、被動的。
西漢木年王莽當政建立新朝之時張氏祖脈在清河,后因“生子眾多遷入徐州,逐漸南下。西漢木年,王莽當權,時元始元年(1)九月十三日,一祖帶領男婦族人眾多,過揚子江,分往下塔衢州(在今浙江)、托州(在今江西)、福州、韶州 (即今韶關)、汀州(即今福建長汀)、贛州等處。一祖遷往建州 (在今福建),一祖人湖州(在今浙江),一祖人演州(在今越南演州府)。各成桑梓,四海散處。后世子孫皆是親生骨肉,不可棄也”。
張姓向西北的大遷徙,開始于東漢末年。其時天下大亂,中原、關中等地很多張姓人家西進到張理建立的漢中地方政權的轄地避難。這批人中,有一些又追隨降歸曹魏政權的張魯。更大一次遷徙是“五胡亂華”的十六國時期,十六國政權,多數是少數民族貴族建立的,而且政權更替頻繁,征戰仇殺不斷,因此,中原、關中等地的張姓先民和其他人一樣,除了南下之外,就是西向到張軌建立的前涼政權避難。在前涼轄地形成了很多的張姓“大族”。僅《晉書·張軌傳》中提到的張姓大臣將領就有31人,其中“涼州大族”晉昌張氏張鎮、張越兄弟大有取代張軌之勢。
高昌、樓蘭一些張氏大族的出現也與上述的遷徙有關。如《張禮臣墓表》說:“苻堅肆虐,挺擾五涼,避難西奔,奄居右地!庇帧稄埿奂捌淦摁鹗夏贡怼吩疲骸磅戚嗌⒂谇巴,波瀾流于右地,國家遂久,擗代不歸,故為高昌人焉!
魏晉南北朝時期 自公元4世紀初葉水嘉之亂爆發后,西晉政權很快滅亡,國家再度處于長期的分裂之中。張姓先民活動的中心中原和關中地區,在長達二百七十余年的時間內,始終處于戰亂之中,尤其是“五胡十六國”時期,他們的生活環境遭到了極度的摧殘。為了求生,他們和北方其他姓氏的人民一起背井離鄉大量南遷,形成了歷史上規?涨暗娜丝诖罅麽。如方城(今河北固安縣西南)人張韙在東晉初年就被迫離棄居留六世的家園,帶著妻兒隨晉元帝南遷到建業(今江蘇南京)附近安家落業。而他哥哥的后裔,在戰亂中苦苦地撐持著,又堅持了三代,到其曾孫輩張安之手上,已是東晉與南北朝之際了。長安實在忍受不了這長期的戰禍之苦,也只得率族人南遷襄陽(今湖北襄樊)。在整個東晉南北朝時期,中原的張姓大世家和其他漢族世家一樣,為了逃避落后的匈奴、羯、氐、羌、鮮卑等少數民族的統治,往往帶領族人成百成千地集體南遷。為了安置他們,東晉和宋、齊、梁、陳等南方政權都照他們原籍的州縣郡名設置州郡縣來管理他們,這就是與這次移民大潮相伴而生的著名的僑州郡縣制。
樓蘭(今新疆羅布泊)張氏也大多是魏晉時期屯墾軍卒的后裔。樓蘭文書景元四年(263)載有兼將張祿,秦始三年(267)有水曹督田椽張雕、功曹張龜。秦始四年(268)則有鈴下張豐,客曹吏張撫、張鈞等。他們是由于中原戰亂而不能東返,只得留居當地的。其子孫至今還繁衍于西北大地。
隋唐五代時期 與唐代同時的渤海國有很多張姓貴族。五代初年渤海國為契丹所逼,向我國東北邊境方向逃遁,有些張姓先民也就隨之從渤海灣地區北上關東。到代替契丹而起的遼金時代,東北地區渤海族張氏就成為大姓,以至有一些其他姓氏的人都要改姓張。這個時期張姓名人很多,遼代有朝陽人張孝杰、沈州(今沈陽)人張琳;金代有由高姓改姓而來的遼陽人張汝霖、張汝弼兄弟,他們是名振一時的文武人吏,金代末年還有錦州人張鯨、張臻兄弟割地稱雄等。明清時有好些契丹、女真、滿族人改姓為張,他們跟隨馬隊征戰而流徙東北各地。
今東北地區的張姓還有一些是內地主要是山東、河北各地闖關東的人的后裔。闖關東的人多半是因饑荒戰亂而逃荒避難的人,他們或拖家帶口,尋覓生存之地,或與當地土著人通婚,其創業立家更為艱難。
宋元時期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到后來蒙古族南下。其間全國經歷了三次大移民,北方人口向巴蜀、兩淮、東南、嶺南地區流移,張姓情況也如此,這從我們下文敘述的情況中可以看出,而張姓族譜中這類記載就更多了。
在南移的大潮中,南方地區還伴有張姓東移或西移的行動,如南宋以臨安(今浙江杭州)為都城,好些名門望族往往東移以遷就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如抗金名相四川綿竹人張浚就東遷湖南寧鄉,經過數代發展,成為大族。元初、明初、清初,都有東南向西南的移民行動,江西向湖南的移民,至今還留有湘贛“老表”的說法。
海外張氏 越南張氏。越南有抗法民族英雄張定(?—1864)。1860年法國殖民軍侵入越南南部,當時任副“管奇”的張定于1861年在鵝貢等地組織軍隊抵抗,得到廣大人民的響應。次年,越南阮氏王朝將其調任他職,企圖瓦解起義。起義軍民堅決挽留,并公推他為平西大元帥,領導抗法斗爭。1864年張定犧牲,其子張權在越柬邊境繼續指揮抗法軍作戰,直到1870年止。
朝鮮張氏。漢武帝時,朝鮮王張洛歸附漢朝,元封三年(前108)封為幾侯(《漢書·功臣表》)。這是我國文獻中有關朝鮮張氏的最早記載。2000年后,朝鮮李朝時有畫家張承業(1845—1899)。承業號吾園,自幼父母雙亡,生活窮苦,曾淪為人家奴仆。努力苦學,終于成名,是朝鮮李朝極有影響的現實主義畫家之一。擅畫山水、人物、花卉、動物,尤長于折枝花卉。筆法洗煉有力,色彩清新明朗,主勢生動豪放,富有民族特點,在朝鮮繪畫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傳世佳作較多,代表作有《梅》、《螃蟹》。
美國張氏。張天德,美國費城中華文化社區中心理事長。張立剛博士,臺灣人,美國國際商業機器公司托瑪斯·奧森研究中心量子結構部經理。張云樵,美國航空與太空署宇宙航空高級總工程師。張福林,1950年出生于哥斯達黎加,祖父張文廷,于1905年從廣東遷居哥斯達黎加,后又遷居美國,張福林于1986年1月12日以哥倫比亞號太空船宇航員升空。張展成,美國華盛頓世界銀行總會計師。張道行,江蘇張家港市人,美國林肯大學校長。張光直教授,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著作等身。張春樹,美國密蘇里大學歷史系教授。張覺明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遺傳生物學家,稱“避孕藥之父”,1959年在兔子身上完成了“體外受精”試驗。張月桂,女,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行政官員。張雯,女,1967年由香港遷居美國,任美國《環球嘹望》電視系列節目主持人和總編輯,哈佛大學國際事務中心研究員。張融,女,水彩畫家,居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1987年獲美國聯合藝術家協會年度藝術比賽繪畫組第一名,1984年任全美水彩畫協會會長。朱莉亞·張·布洛克,女,生于中國,1951年隨父母親移居香港再轉遷美國,后來與不動產代理人、大商業家斯圖爾特·布洛克結婚,現任美國駐尼泊爾大使。張偉湛,美國紐約布朗士科學學校高中學生,獲美國1991年度科學獎大賽第九名。邁克爾·張,美國華裔網球健將,母貝蒂·張,父喬姓,居加利福尼亞州普拉林森合。張香桐教授,原上海腦研究所所長,1980年被美國衛生教育福利部全國衛生研究所福格提國際中心聘任為國際學者。
印度尼西亞張氏。張度淵,云南人,蘇門答臘華僑資本家。張維居,清末、爪哇島《民報》創辦人。
文萊張氏。張民,漳州人,遷居文萊,為文萊發展工農商業立下大功。文萊王封為拿督勛銜。
泰國張氏。張青,廣東人,于清雍正年間遷居暹羅務商。充任暹羅國王的貿易使者,出使清朝。
菲律賓張氏。張德慈教授,菲律賓馬尼拉國際稻米研究所所長,水稻專家,著有《中國早期稻作歷史》。張素玉,女,菲律賓馬尼拉迪大學文學院中國研究計劃學者。
英國張氏。張心滄,英國劍橋大學漢文系教授。 法國張氏。張宗清,法國巴黎保安運輸公司負責人。張玉良 (1899—1977),著名女畫家,遷居巴黎,對油畫、水彩畫、版畫、浮雕、雕塑藝術,件件精通,是個獨創風格的藝術家。在美、日、比、德、希臘、瑞士舉辦畫展,獲得極高的評價。 澳大利亞張氏。張任謙,奧大利亞心外科專家,澳大利亞反貪污特別專員。張光裕教授,奧大利亞國立大學人文科學院院士。 巴拿馬張氏。巴拿馬華人,以廣東花縣及客家人最多。張志誠,巴拿馬工商部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