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來源
1、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據《元和姓纂》云:“周武王分封其第叔虞于唐邑 (山西翼城 )。出公子齊,生伯僑,天子封為楊侯,以國為氏!苯⒘藯顕。虞于唐,人稱唐叔虞。唐叔虞的 兒子燮繼位后,因唐地有晉水,就改稱晉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 時被封為楊侯,春秋時晉國滅楊,楊成為晉國羊舌肸的封地。晉武公 (燮的第10世孫)時封次子伯僑于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 祖。伯僑之孫突食采于羊舌,為羊舌大夫,是為羊舌氏。突之孫肸, 字叔向,又稱叔肸,因戴晉有功,被分封于楊氏邑,其子伯石(字食我)以封邑作為自己的姓氏,人稱楊石,又叫楊食我。公元前514年,晉滅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華山仙谷 ,遂居華陰,稱為楊氏,史稱楊氏正宗。 楊姓一開始在陜西,河南一帶發展,從西晉末年開始遷入福建,并于元朝遷入廣東。楊姓的主要聚居地有:華陰,修武,河內, 扶風,梅縣等。
2、出自賜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 分支)后,賜當地少數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楊姓。如福建林姓遷居廣東梅州后改姓楊!侗 史》載,楊義臣本姓尉遲,后改楊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施行漢化, 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有代北姓「莫胡蘆」氏,后改為漢字單姓「楊」氏。
5、以封地為姓。周武王之子(姓姬)叔虞,字子于。周滅唐 (今山西翼城西)后,把唐封地給他。并賞給他懷姓九宗。叔虞(又 稱唐叔)的兒子燮繼位以后,因唐地南臨晉水,就改稱晉侯。這樣, 叔虞就成了周代晉國的始祖。叔虞的后裔有封于楊者。楊,在今山西 洪洞東南。春秋時滅于晉國,成了晉國大夫羊舌肸的封地。被封于楊 地者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楊”作為姓氏。
6、為五胡十六國時氐族姓氏。據《晉書》云 ; 氐有楊氏,世居仇池 ( 甘肅仇池山 )。
7、出自「揚」姓。以邑為氏。古時有「揚氏邑」
家族名人
楊戩 (二郎神)
楊堅,楊廣
楊玉環 (楊貴妃)
楊行密 (852~905)
字化源。五代吳國開國君主。廬州合肥人。少為群盜,占據廬州,唐昭宗拜為淮南節度使,封吳王,悉有淮南江東地,在位十五年。后其子溥稱帝,追尊為太祖武皇帝。
楊業
宋朝太原人。初事北漢,驍勇善戰,賜姓劉,名繼業。北漢亡,歸宋,刺代州,積功遷云州觀察使,后潘美以忠武軍節度使北征,業副之,連拔應、寰、朔各州。會契丹國母蕭氏率眾南下,復陷寰州,業等在朔州,蔚州刺史王侁等偪業赴敵,既戰而敗,援兵不至,力竭被擒,不食三日死。后楊氏幾代楊延昭, 楊文廣一直為北宋王朝捍衛疆土,楊家將 的忠勇事為后人傳誦。
楊秀清 (?~1856)
原名嗣龍,清朝廣西桂平人。因與洪秀全約為兄弟,故改名秀清。與秀全同起事,屢敗清兵,封東王,太平軍號令幾全出自秀清,權勢頗盛,故世并稱洪楊,后為韋昌輝所殺。
楊震寧 (1922~?)
安徽合肥人。華裔美籍物理學家,西南聯合大學畢業,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芝加哥大學講師、普林斯頓近代物理研究院研究員。一九五七年與李政道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楊尚昆
前中國國家主席。
地望分布
河南弘農郡,甘肅天水郡,河南河內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