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之生死企盼與現代殯葬業發展的思考瀏覽 7716 次 發布時間:2012/8/8 16:46:56 |
||
一、人類生死問題的嚴重性 長期以來,人們皆樂觀地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制度的改進,人類的生死問題也可以得到相應的解決,但實際上則不然。如今,科技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準也大幅度提高,但死亡問題并沒有減少更沒有減輕,現代人的死亡的品質并沒有得到與社會發展同步的提升。 1、科技與制度的發展并不能完全解決人類的生死問題。 人別于萬物的特質有無限之多,但最基本的還在于人有精神、意識和理性。中國古人有二句名言:“人為萬物之靈”、“人是天地之心”。所謂“萬物之靈”說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可以明事理,能夠區分萬物,在此基礎上,人類可以馭使萬物以為己用。所謂“天地之心”是說,人類雖然是天地自然所生,但卻成為了天地自然的一種靈明:萬物是沒有精神意識的,是不能自明的,只有人類才有思想、意識與觀念,才能認識萬物、分辨萬物,是為“天地之心”。所以,無論從發生學、生物學的角度來看,還是從人類歷史發展來觀察,精神、意識、理性始終是人類最基本的特征,也是人類之所以別于其他動植物的根本所在。 千百年來,人類就是運用自身的精神、意識和理性,去認識世界、去改造世界,并使自然界屈從己意,獲得了難以估量的物質財富;同時,人類也不斷地改造社會、創設制度,運用精神的能力去創造音樂、繪畫、文學等等的藝術天地,從而在自然的世界之外營造出一個無比豐富的精神世界。時至今日,應該說,人類已經極大地提高了生活的水平,獲得了較高的物質及精神的滿足。 由這一視角來觀察與人類共始終的特殊的生命事業——殯葬活動,為什么會從家庭、家族的一種哀傷活動演變成為現代社會一個龐大的產業呢?正是在人類有精神的世界。殯葬的消費本質上是一種精神消費、心理消費和情感消費。與勞動價值論揭示的商品的價值由勞動量決定不同,殯儀服務的價值不是由勞動時間的量決定,而是取決于喪者情感、心理、精神上的滿足,體現為滿意度的高低。 所以,人類應該進一步深思,捫心自問:我們為何要勤勤奮奮?我們為什么要如此大規模地改造大自然、如此深刻地變革社會制度?我們為何要創造出如此豐富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不都是為了使我們的人生更好更精彩嗎?不過,我們不要忘記了:人生并不僅僅指生活,更包括死亡在內。死亡并非是人生的異質性存在,并非是人生之后的狀態,“死”實質上正是人之“生”的一體兩面,就涵括在人“生”之內。 據有關資料顯示,僅就中國大陸而言,目前的死亡率大約為千分之六,也就是說,中國一年死亡人數約達八百二十萬之巨。(按《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一號)》,全國人口為129533萬)一般而言,一個面臨死亡者,他的家人必不可免地會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而同時與死者有關的朋友、同事等也會產生哀傷之情。這樣,僅中國大陸每年的臨終者和受死亡問題的困擾者就有九千萬人左右(以每個逝者10個左右的親屬和朋友計算)?梢,在二十一世紀及其以后,死亡品質的提升,包括殯葬水準的提高已經成為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若死亡品質不能迅速地、較大幅度地提高,勢必拖住人類提升生活水平的后腿,從而讓人類全面改善人生品質的努力落空。殯葬業品質的改善,是人類解決死亡問題整體努力的重要組成方面。 一般而言,科技可以幫助人類去征服自然,提高生產率,獲得越來越多的物質產品,大幅度提升生活的水準,但卻難以解答人類之死及死后世界究竟是什么的問題。原因很簡單,科技所由產生的基礎是人類的理性,而理性又主要生發于人之經驗!八馈眳s是人類經驗無法到達的領域,“死”存在于“彼岸”世界,是活著的感性的人難以經驗的存在。所以,這些問題也許只能求助于生死的智慧。 所謂生死智慧,本質上即是對人生問題、“彼岸”世界、超越性存在的一種解釋模式,而這種解釋模式具體就落實于人類的殯與葬的活動之中。從生死哲學的角度看與人類共始終的殯葬活動,其實質就是人類試圖突破“生”“死”之界的不懈努力,這是一種悲壯的最終總是歸于失敗的努力,而且消耗了無數的物質財富。如果站在純理性的立場、站在科學主義的角度來看,這一切似乎都不必要,毫無意義。但是,恰恰是在殯與葬的過程中,人類創造了豐富的喪葬文化,從而使臨終者得到一種穩定感,獲得安息之境,特別重要的是,遺屬們獲得了一種心理的慰藉、一種無窮的期盼、一種刻骨銘心的記憶,這其實就是人類解決死亡問題努力所在。問題在于,我們的殯葬業是否真正的實現了這一目標,還是部分地背離了這一目標,甚至扭曲了這一目標?這才是我們要真正要關心、正視和解決的問題。 2、現代人之生死實存與中國人之生死企盼間的緊張。 所謂中國人之生死企盼,指的是中國人對生死狀況的種種愿欲、期望和追求。死是人生之終點站,蘊含著人們眾多的生死企盼,其一源于歷史傳統文化的積淀,二來自社會現實的存在狀況,所以,人們的生死企盼具有民族性、多樣化、復雜性和變化多的特色。一般而言,中國人的生死企盼集中到一點,即是“善死”與“善終”。所謂“善死”,即人們不是遭受到水、火、刀、兵而死,其死是一種正常且自然的壽盡而亡;所謂“善終”,是指人們臨近死亡時,能安臥在熟悉的老屋子里,親朋好友環侍在旁,臨終者可以從容不迫地交待完各種心事,再安然瞑目。并能夠“入土為安”,讓子孫后代可以“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人們若能實現這種“善死”與“善終”,便達到了理想的高品質的死亡。但是,現代社會中人的死亡,顯然與此企盼有較大的差距。 首先,現代人已無“正常死亡”的觀念,人們無論是不是在一個自然而然的狀態下去世,皆被視為非正常。人們大都是在醫院中經過各種治療(有許多是非常折磨人的治療),然后才被宣告“醫治無效”而死亡的。即便不是在醫院中死去,人們也習慣地將死者視為因某種疾病所致。美國著名的醫生舍溫·紐蘭指出:在現代社會,老年人無疾而終的事是不被承認的:“美國聯邦政府發表它的《死亡統計預測報告》,從該報告的前15項死亡原因中,或從其他任何無情的一覽表中,都找不到一個項目適合某些剛過世的人!秷蟾妗樊惓UR,它把80-89歲及90-99歲的人所患的特有的一些致命疾病在病因欄中列出來。即使死亡年齡為3位數的人也逃脫不了制表人的分類術語!鳛橐幻哂行嗅t執照35年的醫師,我從未魯莽地在死亡證明書上寫過‘年老’一詞,因為我知道,如果這么填寫,這份表格將退回給我,并有某位官方記錄保管人的簡要附注,通知我,我已違反了法律。世界上任何地方,無疾而終都是‘不合法的’”。(《我們怎樣死──關于人生最后一章的思考》,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年版,第41頁)這樣,在現代社會,正常死亡的觀念實際上已經從人們的頭腦中被驅逐出“境”了。那些年齡非常大,顯然是衰老而死者,人們也不認為是正常的死亡,因為所謂的“衰老”在現代社會的醫療體系中,也是某種或某些病癥造成的(如心血管的毛病、中風、癌癥等)。由于當代人之死皆被視為一種非正常的現象,對臨終者而言,死亡的悲傷也就更大了。因為他或她覺得自己在這樣一種狀態下死去實在是不應該,怎么這樣發達的醫學科技就治不好自己的病呢?而死者的家屬之內疚心理和痛苦也更深了,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沒有照顧好死者,為何沒有早日發現親人的病并提供最好的醫療條件及時治愈它呢?等等,這就使中國人生死企盼中的“善死”愿欲落空了,沒有任何人是一種“壽終正寢”,這就大大加深了當代中國人之死亡恐懼與悲傷。 其次,逝者也難以達到“善終”,F代社會具有高度的流動性,親人們很難在逝者亡故前全部趕到,而且人們大多是在陌生的異己的醫院中去世。然后則是親人們強壓悲痛,機械地添寫死亡證明書,還要辦理一系列冷冰冰的手續;再后則是尸體解剖和焚化,等等。這一切現代死亡處理方式的工業化、技術化的操作幾乎都與中國人生死企盼中的善終要求相背離,這也即是我們常見的中國人臨終前總有返家的熱切渴求,還有許許多多親人未到齊,逝者“死不瞑目”的故事,以及尸體解剖和焚化遭到民眾本能抵觸的深層次原因。 所以,現代中國的殯葬業應該充分注意到中國人生死企盼的特點,消解死亡處理方式的工業化和技術化操作造成的負面影響,使之更具人性、更有人情味和人倫家庭的氛圍,以提升現代中國人之生死的品質;同時也真正提高中國殯葬業的水準,讓逝者走得安心,讓喪親者能放心,讓社會能滿意,從而為構建中國的和諧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3、中國殯葬業存在的一些問題 中國的殯葬業應該說現已初具規模,與從前比較有了相當大的進步,但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中國殯葬協會副會長、上海市殯葬服務中心主任朱金龍先生認為:中國的殯葬業正面臨一場刻骨銘心的改革。以開展誠信經營為內容的活動已經拉開了序幕,殯葬業的經營者正在以誠實經營、人性化和規范化的服務樹立正面形象,努力消除過去因為塔陵傳銷的經營欺詐、專營機制下的強制消費和過多利潤空間的暴利行為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參見《走向文明與現代的中國殯葬業》,文載《第一屆國際華人生死學研討會論文集》,馬來西亞2005年4月,第127頁)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殯儀系教授,系主任王夫之認為:中國殯葬行業的狀況是:(1)殯葬職工的文化素質在全國所有行業中是最低的。1993年春夏,王夫子先生先后去了長沙、北京、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的殯儀館,發現那里小學、中學(及未畢業)者占百分之90以上;其它城市(如縣城)的殯葬職工的文化素質的情況就更加不容樂觀了。(2)殯葬行業自身對殯葬服務缺乏認識。民政局長們、殯儀館長們,作為本行業的管理者,對殯葬服務極端地缺乏認識,他們簡單地將“殯葬服務”等同于“燒尸體”,認為沒文化的人照樣可以干。(3)殯儀館的設施狀況許多地方政府對殯葬服務缺乏認識,再加上物質條件的限制,殯儀館設施建設的檔次非常低,認為“反正就是一個燒尸體的地方”。五個人,五萬元錢,五畝地建一個殯儀館,被戲稱為“三個五”。殯儀館通常是黑糊糊、昏慘慘的地方,高大的煙囪往外冒黑煙,令人望而生厭。(4)殯葬管理與殯葬服務的水平非常低。表現在:職工的儀表儀態不規范、服務態度差、服務項目單調、收紅包、刁難喪戶等,殯儀館的社會形象非常差。喪戶來殯儀館治喪,他們多半帶著某種“怨恨”的心情離開,這造成了喪戶的精神再一次受到傷害。(5)殯葬行業遭主流社會排斥。由于殯葬行業的上述不足,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某些影響,殯葬行業為人們所鄙視、歧視,被長期排斥于主流社會之外。(6)基本上沒有殯葬教育。(參見《我從事殯葬職業教育的經歷》,文載《第一屆國際華人生死學研討會論文集》,馬來西亞2005年4月,第15-17頁) 不唯中國大陸的殯葬業存在著許多嚴重的問題,中國臺灣地區的殯葬業的狀態亦不容樂觀。臺灣著名殯葬學者鄧文龍博士指出:“然而反觀臺灣地區殯葬業,數百年來不僅未見改革,較古圣先賢尊禮、重禮,有開倒車之勢,更呈現下列種種怪異的現象,一則是喪禮的「貴」—一場喪禮動輒數十、百萬甚至千萬元,二則是「亂」—混雜各種〝奇風異俗〞及難登大雅之堂電子花車孝女白琴,很少符合禮節的儀式,更遑論喪家(往生者及家屬)是否受到應有的尊重 。其結果,執行殯葬服務的業者,其地位在社會上越不受重視,從1997到2000年民眾對殯葬業不滿意程度逐年增加(表二、表三),甚且被打入下九流行業之林。 |
||
|
版權所有 延安仙鶴嶺公墓 © 2011-2012 西安辦事處:西安市高新區高新三路財富中心D座2406室 陜ICP備:陜ICP備10001282號-3 園區地址:m.longhus.com 技術支持:無憂互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