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與殯葬瀏覽 7651 次 發布時間:2012/8/8 16:21:36 |
||
殯葬文化學細分為歷史文化、思想文化和禮儀文化三方面,但是考量到殯葬文化的思想根源,其實包括哲學與宗教兩部分,二者不盡同質,最好分別討論;因此本論文乃分歷史文化、宗教文化、哲學文化及禮俗文化等四節,而首先要看的便是歷史文化。對于“文化”的概念,中國和西方各自有一番解釋;中國講“人文化成”,亦即“制禮作樂以教化人民”,西方則將文化視為“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乍看之下,西方的定義相當廣泛,而中國式的理解又充滿了儒家色彩;但從現實面考量,這兩種解釋都不算離譜。由于本論文主要是為了推動華人世界的殯葬改革,通過學科建構而討論文化議題,基于我所提倡的“中體外用”立場,可以將上述有關“文化”的中西觀點加以整合,用以體現“以漢民族為主的生活方式”。
平心而論,涉及婚喪的生命禮儀,不但具有民族色彩,更反映地域背景。就臺灣的殯葬文化加以考察,漢人的禮儀、閩南的民俗,加上日據的流風,還有近半世紀的經濟發展結果,都對眼前文化現象的形成有所影響。為了正本清源、推陳出新,理當從歷史文化談起。提起歷史,首先注意的便是它的時間性;連后面要討論的宗教文化、哲學文化和禮俗文化,都不能忽略相應的宗教史、哲學史及禮俗史探究。尤有甚者,歷史考察可當作是檢視文化活動的主軸;畢竟生活方式并非一成不變而是與時俱進的,歷史觀點無疑可以呈現文化變遷的深度。在另一方面,人們對“歷史”概念的雙重性也應該有所分判;歷史既指文化活動在時空中的流變,也指對此一流變所進行的系統化思考,后者就是史學。 學術界對于“歷史”的概念,系分為一階的“活動變化記錄”和二階的“變化因果解釋”兩層來探討;前者重史料搜集,后者重史觀評斷。譬如中國改朝換代,后代治前代歷史,一方面詳列史料證據,一方面也要臧否時政。以這種歷史二重性來考察華人的殯葬文化,必須把握豐富的史料,以及適當的史觀,缺一不可。中國歷史有明確的朝代作為時序的劃分,加上古人辦喪事長期受到儒家禮法規范的影響,絲毫不得馬虎。問題是時至今日,許多繁文縟節早已顯得不合時宜;但這并非指其為錯誤,而無寧是顯示其不相應。因此大家實有必要在保存“禮義”的前提下,不斷改革“禮儀”。禮義即是禮儀的意義,它包括儒家的“孝”文化與道教的“鬼”文化;這些屬于哲學文化及宗教文化,留待后面再談,現在先來看不同時代的殯葬制度。 “殯葬”原指出殯與安葬兩個不同的治喪階段,但是如今當相關的法規、機構、單位皆以“殯葬”為名,它也就超越原本所指,而擴充為一個通稱。殯葬制度大致包括墓地制度、喪葬制度、棺槨制度、陵寢制度、喪服制度、冥器制度、殉葬制度,以及居喪制度;除最后一項純屬儀式活動外,其余皆涉及具體實物;且除了殉葬外,各種制度也都流傳至今,F代人去世后,不免要經過殮、殯、葬三個階段,亦即遺體處理、行禮如儀、入土為安。人類與動物有所不同,在好的一面是善待遺體,在壞的一面則是殘殺同類,由此可見人性的矛盾。善待遺體的理由之一,是相信身體之外尚有靈魂;人死后身體毀壞,靈魂卻能夠不滅。正是“靈魂不滅”觀點不斷被宗教及民俗信仰所強化,華人的殯葬禮俗才演變成現今的多樣風貌。 在各種殯葬制度中,墓地制度的歷史最悠久。遠在石器時代,人類居住于洞穴內,自然把死去的家屬也葬于洞穴!霸帷钡脑鉃椤安亍;就近墓葬,有不愿亡者遠離和保護遺體的雙重用意。墓葬后來由家族發展成氏族,由私藏走向公共處置,進而表現出社會階級的高下之分。而從墓葬演進到深埋土葬、使用棺槨,以及對統治者的陵寢設計,甚至用人獸殉葬等,都反映出殯葬文化的日益繁復。至于歷來對喪禮服飾的規定、供亡者使用的冥器,還有類似兵馬俑等大規模的陪葬物品等,無不體現出不同時代的政治經濟社會狀況。一個鮮活的例證,就是在湖南長沙出土的馬王堆漢代貴婦完整墓葬遺物。這位名為辛追的女士,是西漢時代地方政權長沙國宰相夫人,去世時享年四十九歲。由其所受厚葬的禮遇,可以讓人們對兩千多年前的殯葬文化有著相當的了解。 歷史發展是否存在著一定的規律,在史學界并沒有定論;不過對于歷史上各類活動的考察,在鑒往知來上,多少具有啟發作用。華人世界以漢民族為主,漢人自周代進入農業社會,從此與土地結下不解之緣。人死后“入土為安”的觀念至今未滅,以至現在大陸上即使火化也希望墓葬,因而使得塔葬始終未形成風氣。不過只要是占地的葬法,必然形成死人與活人爭地的窘境。人類在二十世紀雖然發明出足以毀滅所有生命的武器,但也形成永續發展的保護環境理念。站在二十一世紀的臺灣,當我們反思在地殯葬的歷史文化背景時,固然可以明了傳統的作法其來有自,但也有可能自我超越而走向改革創新的途徑。從這個角度看,我們一方面正受到歷史文化的制約,另一方面卻也能夠創造歷史。 |
||
|
版權所有 延安仙鶴嶺公墓 © 2011-2012 西安辦事處:西安市高新區高新三路財富中心D座2406室 陜ICP備:陜ICP備10001282號-3 園區地址:m.longhus.com 技術支持:無憂互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