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wtrpq"><ruby id="wtrpq"></ruby></pre>

  • <pre id="wtrpq"><label id="wtrpq"></label></pre>
    <track id="wtrpq"><ruby id="wtrpq"></ruby></track>
    <acronym id="wtrpq"><strong id="wtrpq"></strong></acronym>
  • <p id="wtrpq"><strong id="wtrpq"><small id="wtrpq"></small></strong></p>

  • 老紅軍王丕年骨灰安葬紅軍苑

    瀏覽 10568 次  發布時間:2013/5/21 17:17:08

     

    當年的縣委書記“回來了”

        

        426日,延安紅軍苑,一位老紅軍在這里安息。這位已故老紅軍叫王丕年,曾是當年的延安縣委書記。他離開延安將近70年,現在又回到這里。

        王丕年19154月生于陜西省橫山縣,1934年在延安參加紅軍,歷任青救會主任、縣委組織部長、縣委書記。1943年被中央西南局表彰為"模范縣委書記",毛澤東主席親筆詞"善于領導群眾",1945年出席了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后被派往東北工作。歷任熱河省平泉縣委書記、熱中地委委員兼寧城縣委書記、松江省民運部副部長。1948年出版的《毛澤東選集》中表揚了王丕年。1949年后任松江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省委常委、組織部長兼人事廳廳長、省監委書記 ,東北區行政委員會人事局局長。1955年任黑龍江省民政廳廳長、省政府副秘書長。1960年任黑龍江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1979年任黑龍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成員,1983年任黑龍江省顧問委員會委員。1985年離休。2013327日病故于哈爾濱,享年98歲。

        王丕年生于陜北。延安,曾是他戰斗和生活的地方。在這里,他成長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與許多老一輩革命家一樣,在延安工作的時期也是王丕年革命生涯中最輝煌的時期。根據王丕年生前的遺愿,他的兒子將其骨灰送回延安安葬。如今,他葉落歸根,魂歸故里。

     

    丟下羊鏟當紅軍

        王丕年1915年出生于陜西橫山縣武鎮鄉王臺村。當時的橫山縣乃至陜北風多霜早,十年九旱,勞苦群眾辛勤耕耘一年仍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一遇大旱之年,大批窮人流離失所,走老山(延安),過黃河(山西),外出逃荒謀生。王丕年一家也難逃此劫。王丕年的老人幾輩都是文盲,受盡了沒文化的苦,特別是在大革命洪流的影響下,父親逐漸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1927年,家里雖然很窮,一家人勤勞儉樸,減衣縮食,決定供王丕年上學。讀完小學后,王丕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橫山縣響水堡第二高級小學。就是這里,他初步接受了新文化、新思想的影響,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啟蒙教育,萌生了參加革命的愿望。

        1935年春,因為鬧學潮被開除的王丕年來到王家溝替人放羊,恰逢一支紅軍宣傳隊來到這里宣傳動員青年參軍,他隨即丟下攔羊鏟第一個報名參加了紅軍。參軍后,王丕年接受了半個月的訓練,被分配到延安游擊隊。1935年秋,延安縣蘇維埃政府在青化砭成立,王丕年被任命為縣青年團特別支部的少年部部長,負責領導全縣的少年先鋒隊。同年11月,20歲的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因工作積極,王丕年1936年被調到延安縣任團縣委書記。1937年任縣青年救國會主任。1938年調任縣委組織部部長。19391月,陜甘寧邊區黨委選送他到中共中央黨校學習。1940年初,王丕年從中央黨校畢業,根據組織決定,仍回到延安縣工作。讓他沒有想到的是,他不再是縣委的組織部長,而是擔任縣委書記。

     

    模范縣委書記

        延安縣是中共中央所在地,中央機關的糧食等問題必須靠當地來解決。于是,王丕年帶了一批人下鄉,到老百姓家里了解情況,考慮怎樣組織、發展生產。他一方面抓糧食生產,一方面發動群眾發展副業生產以解決花錢的困難。開創了我國最早的集生產、供銷、運輸于一體的南區合作社。為了發展合作社,他多次到南區合作社,幫助解決資金不足等問題,終于通過群眾入股等方式,擴大資金做生意,使合作社的業務越做越紅火。他還組織縣委、縣政府分管經濟的同志起草有關南區合作社的專題報告,引起了黨中央、西北局和邊區政府的重視。

        為了推動延安的大生產運動,王丕年背著行李到農村,親自參加了一支變工隊,白天和變工隊一起勞動,晚上到各村了解情況,推動全區的開荒進度。他還和其他縣領導人一起召開會議,專門研究和總結了柳林區札工隊、變工隊的經驗,在全縣推廣。

        當時公糧征收是毛主席非常擔心的一個問題。王丕年去做了比較深入的調查,實際上當時征收的糧食一般是收成的1/3,或者一半。通過算賬,可以看出農民的負擔重,但是能夠負擔得起,就是征收一半,群眾的糧食也夠吃。所以他寫了一篇文章,說明公糧征收以后對人民生活的影響!督夥湃請蟆飞缫晃挥浾邘退薷囊院,在報紙上刊登出來。

        40年代初期,王丕年在《解放日報》發表了不少文章,大多是調查報告,涉及開荒種地、移民生產、改造"二流子"等。在1942年的西北局高干會上,毛主席做《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報告時,將王丕年關于開荒種地、移民生產和改造"二流子"的調查報告全文引用,并大加稱贊。毛主席說:"我們希望全邊區的同志都有延安同志這樣的精神,這樣的工作態度,這樣的學會領導群眾克服困難的馬克思主義的藝術,使我們的工作無往而不勝!

        也是在這次西北局高干會上,王丕年和王震、習仲勛等22位成績卓著的模范干部和生產英雄受到西北局的表揚,王丕年被授予"模范縣委書記"的稱號,林伯渠為他們發了獎狀。王丕年的獎狀上是毛主席題寫的"善于領導群眾--贈王丕年同志"。這是一張用質地比較粗糙的土紙做成的獎狀,但卻是一件十分難得的珍品和文物。難怪后來王丕年老人專門用玻璃鏡框把這件寶貝保護起來,并掛在家中客廳的醒目之處。

     

    七大候補代表

        王丕年當選七大代表大概是1944年秋天。延安縣選了6名代表,有劉建章、劉秉溫、申長林、吳滿有、王慶海和他。只有劉建章是正式代表,其余5人都是候補代表,他們被編在陜甘寧邊區代表團。開會的時候,前邊坐的是正式代表,后面是候補代表。候補代表和正式代表一樣可以參加討論,聽報告,發言提意見,就是不能選舉,不能投票。

        王丕年生前曾經回憶起七大開幕時的情境:會場很簡樸,一條條的木頭凳子。前邊是正式代表,后邊是候補代表。候補代表大概是三分之一不到,正式代表三分之二多一點。毛主席作政治報告,還有朱德作報告,林彪也作了報告。還是毛主席作的報告講得最好。毛主席的報告那時叫形勢報告,還有愚公移山的閉幕式講話。七大開得振奮人心。會議期間,除了聽報告,就是小組討論,討論的主要內容是毛澤東、朱德、劉少奇的報告。討論的時候挺熱烈、認真。大家公認毛澤東思想,一致擁護毛主席。誰對誰錯分清楚了,把王明路線的錯誤完全認識清楚了。后來選舉中央委員時,王明是最后一名,大家都批評他,他還不滿意。王明沒怎么參加會議。大家對七大選舉都沒有什么意見,思想都統一了,認為選得很好。思想路線明確了,毛主席是正確的。毛主席的報告在大會上順利通過了。

        現在保存下來的七大代表合影,地點就在延安的中央大禮堂旁。因為條件有限,沒有給每個人送照片。所以全國解放后,這張照片在革命歷史博物館展出時,有的代表才第一次在上面找到了當年的自己。王丕年沒有榮幸地在這張歷史性的照片上留下自己的身影,這使他少了一件能夠證明那段歷史的紀念品。

        那時白天開會,晚上還必須回西北局保安處或者回縣委去,因為縣里有些工作還需要王丕年處理。他經常摸黑騎馬回去,大會中間有時休會,他也得回去。這樣一來一往,竟然錯過了七大全體代表的合影,這讓王丕年一直感到非常遺憾。

     

    幾回回夢里回延安

        "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

        抗戰勝利后,為鞏固東北革命根據地,黨中央抽調一批優秀干部奔赴東北開展工作,王丕年就是其中一員。在東北這塊黑土地上,他先后擔任過中共松江省委組織部部長、人事廳廳長、黑龍江省民政廳廳長、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職務,1986年離休。

        多少年來,無論王丕年走到哪里,無論工作如何變動,他的身上始終保持著從延安帶來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他的心也時刻裝著延安。期間,他先后4次重回延安,最后一次是1993年,當時他已經78歲高齡。每次踏上這片他曾經揮灑過血汗和青春的黃土地,他都禁不住心潮澎湃,他為延安的每一點發展和變化欣喜不已。

        大兒子王延連說,父親一直說一口地道的陜北話,尤其是和母親單獨交流的時候,更是說著他們都聽不太懂的土方言。一輩子始終最愛吃家鄉的羊湯蕎面饸饹,為此,母親特意給家里備著饸饹床子,先是木制的,最后換成機械的。父親上年紀后,飯量不太好,但是如果哪一天母親張羅吃饸饹,或者洋芋擦擦,父親必定會多吃一碗,而且歡喜得像個孩子一樣,總是迫不及待地提前擺好碗筷。

    王丕年在他最后的歲月里,依然念念不忘家鄉的父老鄉親,不斷過問陜北人現在生活是否有所改善,還特別叮囑兒女,以后要經;仃儽笨纯。

                      

    兒女眼里的王丕年

        王丕年有6個子女,所有人的名字里都有一個""字,因為他的前兩個孩子都在延安出生,后面的孩子也就延用了這個字,算是對他在延安奮斗和生活的紀念,同時也希望延安精神能在兒女們身上延續下去。

        大兒子王延連告訴記者:"父親的影響不僅對我,對整個家庭都可以說都很大。最明顯的有兩點:他是陜北窮苦農民的兒子,是放下羊鞭,拿起槍桿子的;他的革命道路是從延安開始步入政治生涯的。于是他常常言近旨遠,告誡我們不要忘本,不要忘記革命傳統。"

        女兒王延晨、王延霞說,在父親的思想中認為,他們共產黨人沒有任何私有財產,在他們的記憶里,父親的工作經常變動,他們也跟著經常搬家。除了衣物家里再沒什么東西,甚至孩子也是黨的,是國家的,所以兒女的成長要靠組織培養。小時候的幼兒園、小學、中學,工作后的單位都是組織的代表,因此,父親全心投入他的事業,他的工作,無暇照料他們。他們回憶說,從小到大,他們從來沒有因為是高干子女而感到優越,反倒在文革中遭受了父親的牽連,跟著"倒霉"。

        "父親一輩子不抽煙,喝一點酒,興趣很廣泛,喜歡打牌,跳舞,散步,爬山。"王延連說,"我覺得他之所以能如此長壽,主要得益于心態好,與世無爭。"

        作為革命老人,王丕年的晚年生活過得很自在。離休后也沒有過多的失落和寂寞。他經常說:離退休是人生的自然階段,就像唱戲一樣,不能總在臺上唱主角,有時也得唱配角,戲唱完了,還得到臺下休息。他還說,要想安享晚年,要想健康長壽就得"什么事情都不要放在心上",什么名譽地位,什么功勞利益,什么恩恩怨怨,什么磕磕碰碰,都不要常常想著。

     

    紅軍苑再添教育素材

    老紅軍王丕年骨灰安葬紅軍苑,既遵從了老人生前的遺愿,使他的忠魂回歸故里,又為延安紅軍苑增添了新的一筆革命教育素材。

        延安紅軍苑始建于2005年,是一處專門安葬戰爭年代犧牲的革命烈士和已故老紅軍忠骨遺骸的園區,其占地13畝,可安葬千余名老紅軍的忠骨遺骸。目前,已有全國各地的100多位老紅軍以草坪墓、藝術墓、樹葬等安葬形式,搬遷安葬在"紅軍苑"內。他們中間有原邊區婦聯秘書長高志珍烈士;有原八一敬老院舊址馬家灣、李家洼山上集中搬遷了37位老紅軍的忠骨遺;有從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搬遷安葬的,身經百戰的軍級將領馬國良、李生喜同志;有在延長縣集中發現的39位河防戰役中犧牲的紅軍將士;有原寧夏自治區黨委書記、政府副主席薛宏福;有長征女紅軍劉天佑,長征老紅軍龍輝等。

        紅軍苑建園以來,開展了"請老紅軍回家"、"紅領巾飄在紅軍苑"、"走長征路、做長征傳人"、"為紅軍英烈吹響集結號"等大型活動60余次,每年都有社會各界大中小學生、駐軍部隊近萬前來參加祭奠活動,參觀紅軍苑,瞻仰革命先烈,學習他們的革命精神。紅軍苑相繼被中央電視臺、浙江衛視、黑龍江電視臺、陜西衛視、遵義電視臺等二十多家媒體報道,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與好評。紅軍苑已成為延安市又一處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場所。

     
    上一篇:暫無
    下一篇:延安仙鶴嶺舉行弘法禪寺大型祈福法會

    版權所有 延安仙鶴嶺公墓 © 2011-2012 
    已有 人/次訪問
    公司地址:陜西省延安市寶塔區棗園大道追遠東路

    西安辦事處:西安市高新區高新三路財富中心D座2406室
    電話:仙鶴嶺:0911-2322018 豐澤嶺:0911-2822550  

    陜ICP備:陜ICP備10001282號-3

    園區地址:m.longhus.com  技術支持:無憂互聯


    亚洲一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pre id="wtrpq"><ruby id="wtrpq"></ruby></pre>

  • <pre id="wtrpq"><label id="wtrpq"></label></pre>
    <track id="wtrpq"><ruby id="wtrpq"></ruby></track>
    <acronym id="wtrpq"><strong id="wtrpq"></strong></acronym>
  • <p id="wtrpq"><strong id="wtrpq"><small id="wtrpq"></small></strong></p>